公司新聞
“再不做區塊鏈就老了”,但它要落地還有諸多難題
發布時間:2018-01-19 來源:本站 瀏覽:次
人們試圖用這一技術解決信任問題,甚至有人說這是繼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個技術浪潮。但目前為止,其成熟程度還不足以解決很多現實問題,不少公司推出的區塊鏈應用仍然停留在娛樂、激勵用戶的階段。區塊鏈距離真正落地還有一段距離。
最早,區塊鏈是為了實現比特幣這一產品功能而被創造出來的,它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在比特幣最初發展的幾年中,人們并不會把“區塊鏈技術”單獨拿出來討論。直到2015年左右,才開始有全球金融巨頭和IT公司把它單獨拿出來。
簡單來說,區塊鏈可以被看做是一種特殊的分布式數據庫,以一個區塊為單位,可以分布式、去中心化地存儲數據,不可篡改是它的特點。以往的分布式數據庫往往是有中心的,而區塊鏈徹底沒有中心,它的設計目的就是防止有一個中心管理員來對數據進行管理。
總之,這不是一種單一方向的技術突破,而是基于P2P通訊、非對稱加密算法和分布式數據庫等技術基礎的融合及時解決方案。
區塊鏈落地難題
恰恰是因為沒有中心,導致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效率低下,這也是區塊鏈在落地實際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問題。
除此之外,區塊鏈的種種特性都會帶來相應問題:
1、效率低。
在無中心的設計下,所有節點都在計算、存儲各分布式賬簿的數據,每次計算所需時間長,中心式處理程序提供單一信息審閱,幾乎不存在時滯。比特幣現在每秒約能支持7筆交易,對比來看,支付寶的在2016年雙十一每秒處理12萬筆交易。
2、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管理的悖論。
很難想象,政府或企業會真正大規模推動這種去中心化模式。在金融領域,很多信任機制是與中心化緊密捆綁的,如銀行間結算,最終都由央行的中心服務器作為支付行為最后的仲裁。
為了解決風險和信任問題,區塊鏈細分出三個類別,公有鏈(如比特幣)、私有鏈(如集團內部)以及聯盟鏈(如幾家金融機構之間),基于熟人圈的聯盟鏈或私有鏈成為金融領域實踐區塊鏈技術的首選方案。例如2016年10月底VISA推出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B2B 支付系統,也是基于許可式私有區塊鏈基礎設施。
但是這種私有鏈也引發了關于“真偽區塊鏈”的討論。區塊鏈初創公司優權天成CEO車克達在接受雷鋒網采訪時就說,雖然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他個人認為,私有鏈“并不能夠叫做區塊鏈技術,或者說這只是很淺層次地使用了這樣的技術。“因為本質上它和傳統的數據庫的區別,并沒有那么大。如果僅僅是基于一條私有鏈而發行了代幣,即使用到了區塊鏈技術,那與騰訊很多年前發行的Q幣相比,沒有本質區別。”
區塊鏈初創公司布比創始人蔣海則對我說:“去中心化,不是說完全沒有中心,更多是多‘中心體系’,主要解決多中心之間在數據層面互信的問題。”金融中的每個環節都是一個分散的中心點,區數據層面互信的問題。”金融中的每個環節都是一個分散的中心點,區塊鏈幫助這些中心點實現聯合信任。也有一些從業者說,國內的很多區塊鏈應用都是“弱中心數據層面互信的問題。”金融中的每個環節都是一個分散的中心點,區塊鏈幫助這些中心點實現聯合信任。也有一些從業者說,國內的很多區塊鏈應用都是“弱中心化”,很難做到完全去中心化。
3、能耗問題。
區塊的生成需要進行很多無意義的計算,非常耗費能源的,比特幣挖礦用電就是典型例子。云存儲初創公司云匯天下對告訴我,區塊鏈目前有幾大共識機制,比特幣這種是基于算力的,算力多的就有記賬權;還有一種叫DPos的股份授權證明機制,類似誰的幣多誰的權利就大,不要求去計算,效率高、能耗少。但是這種模式依賴代幣。
4、安全問題。
在區塊鏈公有鏈中,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夠獲得完整的數據備份,所有交易數據都是公開和透明的。如果想知道一些商業機構的帳戶和交易信息,就能知道他的所有財富還有重要資產和商業機密等,隱私保障難。
中國人民銀行的陳一希曾撰文稱,區塊鏈在高效率低能耗、去中心化和安全三個方面,只可選其二,存在“不可能三角”悖論。
所以,區塊鏈技術目前還處在不完善的階段,沾上區塊鏈概念就火的現象是不正常的。就像其他新興技術一樣,發展初期會有很多異常之處,人們往往高估2年內的發展,而低估10年的變化。